2006/09/30

敲夢軒詩稿第二輯 <南海 徐持慶> : 序



中華傳統詩詞,浮聲切響 ,抑揚頓挫,構成徐疾有致的韻律,是中華文化的珍璧。然而,很不幸的,在現階段的中華古典詩詞,正面對著發展的難題,它未能普及於文化群體,沒有受到普遍的關注及肯定。我曾多方探討,發現在五四運動以後,古典詩詞已被排擠出中華文學創作的主流之外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我發現到海內外所編印的《中文文學大系》,它們儘管在系裡包括有小說、散文、 新詩集、戲劇、 評論集、史料集 ,甚至電影集等,可是卻不約而同地沒有把中華傳統的古典詩詞,放進大系裡面去作為其中的一輯。這對古典詩詞的發展,傳播,保存與延續,都是十分不公平與不利的。我想我們一定要嚴肅及認真地去思考這問題的癥結,務使古典詩詞能躋身於現代的文學創作行列,使它得到應有的推廣,發揚與積極的看待,同時進一步肯定它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功能。形成古典詩詞式微的其中一個原因,很可能是這種創作形式都以古典文字寫成,較為“深奧”, 要了解詩中的內容頗不容易,使一般讀者不易接受,難以共鳴。我曾不揣淺陋,出版過一本詩集----《敲夢軒詩稿》。當我把詩集送給別人後,問及他們的“讀後感”,所得到的答覆是:“對不起,我看不懂, 所以……”。大凡一種文學作品,如果別人看不懂,必定不能引起共鳴及為別人所接受,那麼這種文學作品別說發揚光大,它肯定會經不起時間的考驗,最後只好壽終正寢。因此自從出版了上述詩集之後,我每寫一首詩,必在詩後附上註釋及語譯文字。從此,閱讀我詩作的友人均能了解我詩中的內容及我要表達的意思。因此我認為將我們所寫的詩作註釋語譯然後才發表,將使讀者﹙指有興趣閱讀及創作的初學者﹚易於接受。倘能以此形成風氣,無疑是推廣與普及傳統詩詞的一種可行及很可取的方法。

《敲夢軒詩稿》出版後,我在創作近體詩時比以前更加專注。專注於詩的風華,專注於詩的格律,務求自己要有所進步,希望出版二集時要有比較可讀的作品呈獻給讀者。因此每寫一首詩,都背負著自己給自己的壓力。儘管如此,所成的作品還是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,不能使自己滿意。然而我現在還是把這些詩作出版,呈獻給知音,以求斧正,俾助我進步,希望藉此拋磚引玉,就教於大雅高明。

一九九九年八月十日
南海徐持慶序於怡保敲夢軒